我们总是 在谈论「品牌」, 可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? 是增长?是认知?还是一个能够被信任、被喜欢、被记住的名字? 也许,品牌的关键并不在高喊理念,而是藏在那些细碎的日常里—— 当用户想起一个需求,第一个想到的是你; 当你说一句话,对方愿意相信; 当你需要被理解,有人愿意站出来,像朋友一样支持你。 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,我们提出了「人感内容」这个关键词。 这是我们在观察品牌与用户沟通时发现的一个重要切口: 品牌内容要真正走进用户的生活,不只是「被看见」,更是「被感知」,像人那样具体而真实地表达、回应、分享。 而其本质,是在碎片化传播的环境中,面对陌生文化语境与本地化挑战,寻找一种更高效、更可持续的用户沟通方式。比起像品牌独白那样地输出内容,人感内容能够在日常中持续积累信任,在细微处建立起真实的连接。 作为「品牌时刻」系列的第一期,我们邀请了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出海品牌实践者,分享他们对于「人感内容」的理解与实践,回答: 「什么是人感内容? 哪些品牌在这方面做得好?」 他们的回答并不试图给出标准答案,而是从实际经验中提供了珍贵的视角与思考。 我们希望以此为起点,持续打开与品牌人的对话,一起探索品牌建设中的重要议题。未来,我们也将围绕更多关键议题发起讨论,记录那些正在形成、正在发生的品牌实践。 如果你对「人感内容」也有感受想分享,或者对其他品牌化议题感兴趣,欢迎留言,我们会持续关注、共同探讨。 *以下排名不分先后, 按品牌首字母顺序呈现 真正让人感动的, 是一种被「读懂」的感觉 我觉得人感内容是看似能与观察者平视,但其实是能够深窥到内心的内容。它往往唤起一种「天啊你怎么懂我」的情绪价值,让人觉得自己被真正看见了。那种感觉就像和老朋友分享一个只有你们懂的 inside joke,或者找到了一个未曾谋面的知己,一下子拉近了距离。 在人感内容的表达上,我认为 Cider 就是一直在坚持这样的品牌内容。我们始终围绕用户展开内容策略,注重从她们的视角出发思考和表达,以建立真实而细腻的情感连接。 我们的核心人群是 20-30 岁的年轻女性。我们观察到,最能引发她们共鸣的「人感内容」,往往源于青春期的记忆:第一次心动、第一次为情绪所困、第一次意识到精神上的独立,抑或是与朋友共同经历的那些小傻事,买过的「时代的眼泪」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,往往成为成年后情绪共振的触发点。 我们一直格外重视能够唤起「会心一笑」的 meme。它们不仅让用户在内容中看到自己,也更容易引发自发分享,成为她们与好友之间的情感连接。我们始终相信,产品不仅是一件单纯的物件,更是一种「你懂我」的情绪载体。当我们像朋友一样分享内容时,用户也愿意将这份理解和情感继续传递出去。 用户感受到的「品牌性格」 往往来自所有触点 的一致表达 一个能和用户形成长久情感交互的品牌,让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产品,更是品牌所代表的身份认同或情感价值。那么它大概率有鲜明的性格——品牌拥有稳定的「性格底色」,并通过所有触点(客服话术、包装设计、广告文案)持续强化这一形象,如同一个有血有肉的人,就是我理解的「人感」。 就像 Rare Beauty 创始人 Selena Gomez 主动公开自身心理健康挣扎,让品牌成为「脆弱即力量」的代言人。从色号名「希望」「欢乐」「赞美」,到社交媒体上主动讨论「化妆焦虑」,让用户感同深受,形成强大情感链接——Rare Beauty 就像一个「不完美的朋友」,帮助她们更多接纳和包容自己。 人感,是生活的投影 「⼈感」是一种真实的、有生命力的观感,让品牌看起来「有体温」,而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机器。尤其是在美瞳这个高度依赖产品信任的行业,品牌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找痛点、挖需求、植场景。现在的用户并不需要被教育什么是美,但如果他们生活中关于美的瞬间能被看到、被关注、被认同,这种如同好友惦念一样细微具体的场景,能在品牌和用户之间形成更长远的默契。所以,我们所理解「人感」内容的本质是让用户能从镜头画面里看到自己,比如联想到自己佩戴彩片的样貌,或者每款彩片可以适配的妆容风格,这些不仅是产品设计的漂亮所能做到的。 我认为 Glossier 很擅长制造「⼈感」内容。它的「⼈感」体现在:以用户需求作为出发点,注重用户社群的交流,持续塑造「松弛但有状态」的自然美人设。 首先,Glossier 在品牌视觉风格上更强调「日常感」和极简美学,让护肤像分享朋友圈一样自然,而产品信息被很自然地夹带,给用户更加亲密舒适的观感,直观地理解各种产品的使用场景,在无形之间构建起产品信任。 其次,Glossier 善于利用社群属性放大情绪和感官的体验。比如在呈现气味和质地时借助更直观的视觉语言:甜点、水果等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质感、气味,包括使用后的感觉,并在线下活动中以贴近用户生活的形式来趣味性地表达这些元素:娃娃机、照相亭、冰淇淋车等。 比起常规的美妆品牌营销模式,Glossier 增添了生活方式的联想,消费者已经不单纯是在购买产品,而是通过使用产品表明与品牌人设一致的生活态度。 人感,就是不需要提醒 而总是默默出现在 「你」需要的地方 对品牌而言,人感内容即是说,品牌有温度,有人文关怀。你是把客户仅仅当成客户,卖家与买家的关系,还是真正把客户放在心里,建立超越买卖关系的情感,客户能够在品牌的每一个细节里真切感受到。 人感内容不是简单的情感营销,而是从客户立场和需求出发,用强大的产品解决痛点改变客户生活,一流的服务(包括售前售后,物流网站服务等)让客户省心省力。优秀的品牌不仅仅制作产品,更能为用户创造价值。无论是产品生产,销售还是传播,应该避免急功近利或者高高在上,只可远观不可近闻,僵硬和冰冷的形象难以走进用户心中。好的品牌应该知道,客户需要什么,想听什么,用利他方式讲故事,品牌应该成为客户的朋友,而不仅仅是一个logo。你把客户放在心里,客户会把你高高举起。 我认为胖东来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。看过一本关于胖东来经营理念的书,《胖东来 向善而生》。向善而生,利他共赢。胖东来就是把客户放在心里的典型代表。商业的本质不是赚钱,而是创造幸福。胖东来不仅仅是为客户创造幸福,对员工也同样如此。被爱的人,才拥有爱人的能力。自己幸福才能真正发自内心为别人创造幸福,胖东来的美誉口口相传,但难以复制,究其原因, 很多品牌包括实力出色的品牌都没有真正打破唯利是图,以赚钱为唯一目标的勇气。厚道经营,才能长久立足。做好服务、尊重人性、追求品质,才能走进客户生活和客户友好相处,复购和增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 品牌内容不该是独白, 而是对话 「人感内容」不是内容类型,是品牌与人之间,情感连接的方式。让品牌看起来像一个「值得信任、值得喜欢的人」,才是内容最终的目的。相比冷冰冰的产品介绍,人感内容更像是一位朋友在与你分享一段亲身经历。这种内容能引发共情、共鸣,让用户感觉「这是我」、「这懂我」,从而提升关注、信任与转化。在内容策略上,我们强调用人的视角说人话,聚焦用户真实场景,用生活化镜头与情绪递进制造代入感。最终目标,是让品牌像一个值得信赖、值得喜欢的人,与用户建立深层连接。 人感内容做得好的品牌,我认为是 DTC 鼻祖品牌 Glossier,它的所有内容以用户为主角,强调「real people, real routines」真实照片+第一人称叙述,让消费者感觉「这就是我」,鼓励 UGC,打造「我们就是品牌」的社群氛围。人感内容的核心不是预算,而是立场与表达方式。这些品牌都善于用真实的人+有温度的语言,让内容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,而不是品牌对市场的独白。 不完美,是种亲近感 让品牌像「一个有缺点、 但值得喜欢的人」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, 有「人味」的品牌也该如此。 一个人样的品牌,应该能真实地展现它的喜、怒、忧、惧、爱、憎、欲。 但先说清楚一个误区: 我们并不鼓励品牌站出来教育消费者什么叫「享受当下」,也不想听你讲「要懂得爱别人爱自己」。 这听起来像是朋友圈鸡汤, 不是一个正常人会挂在嘴边的话。 品牌如果真的有人味,靠的不是喊口号, 而是靠它在服务、体验、内容上的所有行为, 把自己的情绪活出来。 还有,别把自己搞得太高尚。 消费者又不是傻子,大家都知道你做这些, 终究是想从他身上赚点钱。 所以不如放下架子, 露出点你的缺点、你的欲望, 反而更让人信。 最近我还挺欣赏Nothing这个品牌。 除了他们的产品设计和视觉审美, 他们创始人Carl Pei在YouTube上直说自己嫉妒哪些竞品,还会批评自己以前的产品设计。 结果非但没有让消费者跑掉, 反而展现出一种自信和魅力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DLZ123立场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( 版权为作者所有,如需转载,请联系作者 )

网站运营至今,离不开小伙伴们的支持。 为了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和资源的对接,特地开通了独立站交流群。
群里有不少运营大神,不时会分享一些运营技巧,更有一些资源收藏爱好者不时分享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料。
现在可以扫码进群,备注【加群】。 ( 群完全免费,不广告不卖课!)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