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发生的两大危机公关事件,一是西贝大战罗永浩讨论预制菜,二是始祖鸟跨界蔡国强烟花秀。微博上天天都是热搜,最近大家讨论得足够多,无数同行朋友给这两家品牌出主意。
我通常是不追热点的,但我希望从热点事件中探寻历史逻辑,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,给其他品牌带来怎样的反思,未来要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?
我从三个方面来谈,一是从品牌策略视角,公共沟通不应该只在危机发生时,更多应该在正面品牌建设上。二是传播环境视角,谈精准营销或许是一种进化,但是否也忽略了品牌的公共性?三是从创始人决策者视角,保持认知迭代,面对公众情绪理性决策的必要性。
以下、Enjoy:
一、公共关系沟通,不止在危机时

公关的全名叫“公共关系沟通”,不是消费者沟通或者用户沟通,更不是危机出现时的沟通。
在精准营销中,很多品牌只活在自己的评论区,在自己的评论区全是核心消费者的夸赞,就像最近西贝的一些行为之迷惑,表现出来的委屈与核心消费者的同情,在大众看来只觉得无法理解。而始祖鸟的事件,如果一开始进行预告或者公共沟通,或许就是调整这件事的做法或叫停,就不至于发生不可挽回的事件。
当我们谈论公关时,我认为更多是日常的公共沟通,正面的公共沟通,尽量减少危机的发生。
品牌如何保持日常化的公共沟通,微博作为公共舆论中心,是品牌感受舆情最好的观察平台与沟通平台。我从三个角度谈谈
首先是公共意识,走出自己的品牌茧房,多刷刷微博,感受公共舆情水温。
最近很多朋友说:这是老登营销的终结。我想这也反映出了传播主体的代际迭代,60-70后的价值观与90-00后的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,以前他们说加班是福报,现在00后自嘲牛马。品牌的决策者与营销人,至少应该多刷刷微博,感受舆情的水温,感受浪潮的方向,这样在品牌输出与表达时,会更清楚年轻人的价值取向,不至于踩坑。
其次是公共沟通,融入新一代话语体系,永远与当下时代情绪共振。
在西贝事件中,老乡鸡被频繁提起,不管从官微还是创始人都是微博的深度用户,去年在处理舆情时的反应,都堪称教科书级别,透明真诚的沟通并解释解决问题,必然会得到大众的赞誉,我至今还不是老乡鸡的消费者,但我尊重这个品牌。
对于其他品牌的借鉴是,品牌官方与创始人要上微博,要亲自与年轻人沟通,感受大众情绪的反馈,而不仅仅是只接受核心用户的夸赞。
最后是公共品牌,在与大众的沟通碰撞中,让品牌价值观获得公共认同。
传统时代品牌价值观被认同,是通过广告投放来完整。在社交媒体时代,品牌价值观的塑造,是在大众讨论中完成,在一次次的微博话题中塑造,是品牌的日常沟通中,逐步塑造出来的品牌气质与价值观,最终达成品牌共识,成为公共品牌。
所以,不止要去做精准闭环营销,也不止对消费者沟通,也要对公众沟通,建立公共品牌。可能我一辈子也买不起法拉利,但是不妨碍我讨论这个品牌,这正是始祖鸟这类品牌所忽略的。
二、精准营销背面,品牌的公共性

在算法分发的逻辑下,精准营销与品效闭环成为新常态。当品牌过度沉迷精准于效果时,可能忽略了品牌的另一面——公共性。
我们从历史逻辑开始梳理,以前广告圈名言说:“有一半的广告费是浪费掉的,但你不知道是哪一半”。现在人们要求越来越精准、科学,力求每一分预算都有效果。我现在思考,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,或许就是在塑造品牌的公共性。
最近两三周微博上,西贝和始祖鸟的热搜天天上,这些参与讨论的都是他们的消费者吗?一定不是。那么非消费者的讨论对品牌产生影响了吗?影响很大。
他们不是你的消费者,但他们有社交话语权。
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,一种公共态度是:我买不起法拉利,但我认为法拉利是值得尊重的品牌,由此我尊重开法拉利的人。另一种态度是:我买不起法拉利,但法拉利做了不被尊重的品牌行为,由此我并不尊重开法拉利人。
换到始祖鸟品牌是一样的,我虽然买不起始祖鸟,但始祖鸟做的这件事不值得尊重,那么我也会对消费始祖鸟的人有偏见。不管始祖鸟的消费者是否认同这件事,大众已经不认同始祖鸟,继而也不尊重继续消费始祖鸟的人了。
西贝犯了更明显的错误,当危机发生时,不是即时做公共沟通,在事实行为上调整,而是拉来核心消费者做背书证言,证明自己没有错,展示自己的委屈,引来更多公众的群嘲,明显没理解清楚沟通对象是谁。
所以说,当我们谈论“品牌”这个概念时,消费者是已经在品牌这一侧的人,更多非消费者则可能是潜在的危机,也是潜在的消费者。消费者更多是在运营层面维护,非消费者需要公共沟通来建立共识。
这个思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微博作为公共舆论空间的价值,在我写“未来十年,公关第一”那篇时写,在算法分发的传播环境中,本质上是话题中心化,品牌要创造话题,来突破圈层茧房,实现大众破圈。从最近的事件来看,微博承载了公共事件中的话题舆论中心,不管是好的话题还是坏的话题,当品牌成为公共事件时,微博是第一舆论场。
从各个内容平台的广告费分配来说,可以在各种短视频种草平台做精准营销,同时在微博做公共话题沟通,塑造品牌的公共性,我想这是更合理的分配。
三、创始人向外看,保持认知迭代

在西贝事件中,大家普遍认为老板太久不下基层了,对一线厨房和外部舆论都没有体感,同时又比较一言堂,才会酿成公关灾难。
我在始祖鸟事件中也看到了同样的问题,虽然始祖鸟管理层没有站出来发言,但资深从业者不难看出来,这样的项目不可能是广告公司提案的,也几乎不可能是市场部立项的,这种大预算、高难度、非标准项目自下而上汇报,通过率会很低。所以大概率是决策者自上而下推动,市场部作为执行团队做出来的。
创始人决策者在企业内没有批评,都是赞美。在核心用户层面也大多是赞美,夸赞品牌与产品的。这就对决策者形成信息茧房,感觉自己做的所有决策都对,全世界都爱自己的品牌。包括西贝发出的一篇小朋友视角的温情公关,但凡贾总向外看看,都不会发出这种被群嘲的品牌内容。
现在很多品牌都在做创始人IP,我觉得这是好事,前提是创始人要深度参与,亲自刷刷微博,发发日常,回应评论等等,亲自参与到舆论中,感受现在年轻人社交氛围,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。只有融入年轻人的社交圈,才能对时代情绪有真实的体感,认知才能持续迭代。
创始人至少要做到两个向外看,一是非核心团队的意见,打过工的都知道,保住职位和工资重要,给老板提意见没有投资回报率,久而久之老板的任何决策都不会遇到阻力,听到的都是好话,这时候其实需要一些外脑来做决策辅助。
二是非粉丝的意见,做创始人IP,首先是服务好自己的消费者,其次在一些品牌大事件中,也要关注非消费者的意见与讨论,品牌与用户是共谋者,真正的观众是大众非消费者,他们观感如何,是好感还是反感?
创始人决策者两个向外看,对外部信息有一手的体感,让品牌情绪与时代情绪保持一致性。
四、总结一下

很多年前我们就谈论社会品牌与公共品牌,但即便是超级品牌,对这件事的落实也仅仅是成立独立的公益部门,做点不大不小的甚至是为了做而做的公益项目。
现在我认为“公共品牌”这个概念应该被重新理解,品牌在做所有营销项目时,不止要考虑消费者的感受,更要考虑社会大众的反馈。
最后总结三点:
一是具备公共意识,做好公共沟通,塑造公共品牌。
品牌的公共性,本质上承担了品牌价值观塑造的角色。大家当然可以去做闭环,去做精准效果,但是要塑造品牌价值观则需要通过公共话题。在日常的沟通、碰撞、讨论、反馈摩擦中形成价值观共识。
二是把公关运用到正面沟通中,而非危机道歉中。
如何做正面的品牌公关,我在“公关第一”那篇中有详述,要有观念意识,创造正向的品牌观念,形成公共话题,成为品牌共识,塑造公共品牌。
做品牌话题公关,目前微博作为公共空间,承担了传统公关时代媒体的角色,比如看这几年比较先进的新势力车企,头部品牌的官微与创始人都活跃于微博,话题不断,这些新势力品牌的价值观,就是在话题讨论中形成的。
三是创始人的公共体感,多倾听非消费者、非粉丝的声音。
创始人的认知天花板,就是品牌的认知的高度。创始人能否跟随时代迭代认知,也是品牌能否常青的关键因素。
每一代人的价值观和社会情绪都在变化,比如60后创始人能否理解00后的价值观?如果不能理解能否减少一些执念,多感受外部环境的变化,多听听时代情绪的浪潮?能跟随时代变化进行认知迭代的企业家,才有可能走的更远。
没有品牌活在私域中,没有营销只做精准。
向外看,走出去,真正走入公共平台,让更多路人变成粉丝,甚至去倾听对里面的声音,才能真正成为公共品牌。
以上。
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DLZ123立场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( 版权为作者所有,如需转载,请联系作者 )

网站运营至今,离不开小伙伴们的支持。 为了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和资源的对接,特地开通了独立站交流群。
群里有不少运营大神,不时会分享一些运营技巧,更有一些资源收藏爱好者不时分享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料。
现在可以扫码进群,备注【加群】。 ( 群完全免费,不广告不卖课!)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