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年前我的老板给我推荐了小马宋老师的《营销笔记》,他说他几乎每年都会看一遍。抱着好奇心我也看了电子书,后来还买了书本,至今也养成了每年都会看一遍的习惯,里面的不少金句非常不错,想跟大家分享。
1. 做营销,不能基于自己的视角和偏好,而是要基于顾客的视角和偏好
太多企业陷入"自我感动式营销":研发团队觉得功能强大的产品,消费者却觉得无用;品牌方精心设计的文案,用户看了一脸茫然。本质上,这是把"企业想表达的"当成了"顾客想看到的"。
云耕物作做红糖产品时,没有纠结于"原料产地"等企业视角的卖点,而是通过调研发现,女性购买红糖多是为了缓解情绪、获得慰藉,核心需求是"暖"。
于是他们将包装升级为暖色调,突出"暖心"概念,结果销售额显著提升,评价中"暖"字成了高频词。营销的第一步,永远是放下自我,站在顾客的立场思考"这对我有什么用"。
2. 为顾客创造价值才是一个公司、一个品牌安身立命的根本
小马宋在书中戳破一个真相:"如果企业不能为顾客创造价值,却只想着怎么赚钱,那它就真的赚不到钱了"。利润从来不是目标,而是创造价值后的自然结果。
有两家相邻的包子店,猪肉涨价后,一家减少馅料维持原价,另一家保持馅料足量但合理涨价。前者看似保住了短期客流,却因失去"皮薄馅大"的核心价值从而生意逐渐冷清;后者虽短期流失部分顾客,但坚守价值最终留住了核心用户。营销的本质是利他,当你持续为顾客解决问题,利润自然会随之而来。
3. 只在营销这一个层次思考营销终究会有限制,你应该思考的是商业经营的逻辑
很多创业者把营销当成"救命稻草",希望靠一个创意、一篇爆款就能起死回生,却忽略了经营的根基。小马宋直言:"营销威力的发挥,最终依赖企业的经营和组织能力"。
元气森林的成功常被归因于营销,但本质是其精准的经营逻辑:先洞察到年轻人"想喝甜饮料又怕胖"的需求,再通过代糖技术解决产品问题,最后才用营销放大声量。脱离经营谈营销,就像在沙滩上建楼,看似热闹实则脆弱。
4. 产品的本质是顾客的需求,当顾客有某种需求且无法免费获得时,产品才会有价值
既然要做营销,你首先就要有一个“产品”可以卖,那么你要卖的这个产品本质是什么呢?你卖的其实是顾客的需求
企业常犯的错误是"为产品找需求",而正确的逻辑应该是"为需求造产品"。顾客买的不是商品本身,而是用商品完成任务的能力。
小孩子的牙刷设计,若只从功能出发会强调"清洁力",但从需求出发会发现,家长更需要"孩子愿意主动用"的解决方案。于是有品牌增加了卡通造型和刷牙计时功能,看似偏离了"清洁"核心,实则精准满足了"让孩子爱上刷牙"的真实需求。
5. 所谓巨人过河,是不需要策略和技巧的,巨人直接就走过去了,只有小松鼠过河才需要策略和技巧
这句话道破了企业竞争的本质:实力差距决定策略逻辑。这里的"巨人"指拥有规模、效率或资源优势的企业,"小松鼠"则是需要精准发力的中小品牌。
星巴克就是典型的"巨人",其核心优势是供应链效率和品牌心智,无需纠结于单店促销策略;而小众咖啡品牌作为"小松鼠",就需要找到差异化赛道,比如聚焦"社区熟人服务"或"单一产地精品豆",用精准策略弥补实力差距。认清自己是巨人还是小松鼠,才能选对过河的方式。
6. 低价并不是一种优势,低成本带来的低价才是一种优势
单纯降价任何人都能做到,但这并不可持续。价格战是最低级的竞争手段,真正的价格优势源于经营效率或创新的模式降低成本。
小马宋强调:"企业经营成功的本质是获得竞争优势,而低成本带来的低价才是真正的优势。---但是偷工减料带来的低价除外"。
海底捞能维持亲民价格又保证利润,关键在于其低成本运营体系:中央厨房统一加工降低食材成本,标准化服务流程减少人力浪费,甚至通过会员体系提高复购率摊薄获客成本。没有低成本支撑的低价,要么亏损倒闭,要么偷工减料,最终失去顾客信任。
7. 如果你想创办一个大公司,那首先就要进入一个规模足够大的市场
水大鱼才大,家里的鱼缸再大也养不出鲸鱼,只有大海里才能出现鲸鱼。
创业者在选择赛道时,必须首先考虑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潜力。市场规模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长天花板。
如果你想创办一个大公司,那首先就要进入一个规模足够大的市场。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。选择一个规模足够大的市场,是企业做大的前提条件。
在小池塘里,再努力也长不成大鱼,比如鲜榨果汁行业因供应链不稳定,难以形成大市场,至今没有出现全国性品牌。选对赛道,比努力更重要。;而在大海里,即使成不了鲸鱼,也有足够的成长空间。
8. 设计产品不仅要解决功能问题,还要解决使用问题
因为一个任务要完成,需要一系列的现实条件。你不仅要提供能完成任务的产品,还要协助顾客让他们具备解决任务的所有现实条件。
很多企业只关注产品本身的功能,却忽略了顾客使用的现实条件。优秀的产品设计不仅要考虑功能,更要考虑用户体验——包括顾客使用产品所需的所有现实条件。
比如复杂的软件可能功能强大,但如果用户需要大量培训才能掌握,就很难普及。简单、易用、降低使用门槛,本身就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。
9. 企业的战略定位,只有同时开展一系列与之匹配的独特经营活动来支持它,才能获得竞争优势
定位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贯穿所有经营活动的核心逻辑。只喊定位不做落地,就像给空房子挂块门牌,毫无意义。
小马宋团队自己的经营就是例证:他们定位"精准策略咨询",所有活动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——只提供一个基于调研的方案而非多个选项,只向有决策权的人汇报以提高效率,这些独特的经营活动共同强化了其专业定位。定位是否有效,要看经营活动是否形成合力。
10. 营销的本质是利他,是成就他人,是创造价值,企业的利润只是因创造价值而获得的奖励
这句话是《营销笔记》的灵魂。营销不是"说服顾客买单",而是"帮助顾客解决问题",利他的本质是利己。
得到APP的成功就源于此:它没有推销"课程",而是为"想利用碎片时间学习"的人创造价值——精选内容、缩短课时、优化收听体验,当用户觉得"用得到真的能学到东西"时,付费和复购自然发生。放弃"赚快钱"的执念,专注创造价值,时间会给你最丰厚的回报。
11.许多精于营销技巧的朋友,后来再想往上提升往往有一定难度,因为他们很难再向上一个层次思考
战略管理学家阿诺尔特·魏斯曼曾经说过,一个问题的解决,总是依赖于与问题相邻的更高一级的问题的解决。
只在营销层次思考营销,终究会有限制。想对营销的认知再提升一个层次,你应该思考的是商业经营的逻辑。
这段话点明了许多营销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。当你掌握了各种营销技巧后,想要进一步成长,就必须从商业经营的更高维度来思考问题。
结语:营销的真谛,藏在最朴素的逻辑里
小马宋在书中说:"营销不是干一件大事,而是做对一系列小事"。从顾客视角出发,用经营逻辑支撑,靠价值创造立足。
《营销笔记》中的这些金句,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,是因为它们直指营销的本质,超越了表面的技巧和策略,回归到商业的基本逻辑。
营销的本质是利他,是成就他人,是创造价值,企业的利润只是因创造价值而获得的奖励。
以上,金句来源小马宋老师的《营销笔记》, 如果对你有用,也可以去看看电子书学习学习,请点个赞点个在看哦,下周见!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