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外贸圈摸爬滚打的朋友,大概率都听过这样的吐槽:“以为是老熟人介绍的客户,结果货款要不回来”“碰到个爽快客户,大额订单一来就栽了”“客户信息模糊,货发出去就没下文了”……

别觉得这些是小概率事件——2024 年中国信保发布的《外贸风险报告》里提到,去年他们处理的外贸诈骗索赔案同比增了 18%,其中超 60% 的案件,根源都是咱们对客户的风险识别不到位。今天就拆透三类最容易 “踩雷” 的客户,每个都带真实案例,看完至少能避开 80% 的坑!


“熟人滤镜” 最危险

做外贸的都懂,遇到能说中文的客户,沟通起来总觉得更省心—— 但恰恰是这种 “亲切感”,成了很多骗局的突破口。这类客户通常有三种身份:华人买方、老客户介绍的 “亲戚 合作伙伴”,或是自称 “代理某知名品牌” 的中间人。

去年深圳有家做LED 灯具的工厂,就栽在了一个美国华人客户手里。对方姓王,第一次来厂就带了当地超市的采购合同复印件,说自己是 “美国某连锁超市的亚洲采购代理”,还拉着工厂老板吃了三顿火锅,聊家乡事、谈行业现状,态度诚恳得让人没法怀疑。

合作到第三单时,王姓客户说“超市要压账期,你先帮我垫资发 62 万美元的货,货到 30 天就结款”,还特意强调 “都是华人,我能坑你吗?” 工厂老板抹不开面子,又想着之前两单都顺利,就同意了。结果货发到洛杉矶仓库后,对方再也联系不上 —— 后来通过中国信保查才知道,所谓的 “超市代理” 是假的,办公地址就是个临时租的空仓库,连工商注册信息都是伪造的。

还有更气人的:2023 年浙江一家纺织厂,通过老客户介绍认识了俄罗斯华人中间商李某,对方说 “我帮莫斯科某服装品牌拿货,你直接跟我签合同,货发过去我转交给品牌方”。工厂没要求品牌方确认,就按李某的要求发了 万美元的面料,结果品牌方说 “从没委托过李某”,李某拿着货低价转卖后失联,工厂连维权的对象都找不到。

避坑不是防“华人”,是防 “用身份省流程”:

1. 不管对方是不是华人、是不是老客户介绍,必须签规范的书面合同 —— 重点写清 “货发哪里、谁付款、逾期怎么赔”,别信 “口头约定”;

2. 只要货发的不是合同上的买方地址(比如发第三方仓库、代工厂),一定要让买方出书面确认函,最好通过 “信步天下” APP 核验一下买方的真实经营地址,避免货被冒领;

3. 聊天记录、合同、物流单、付款凭证都要存好,真出问题这些就是维权的关键。



“急单大单” 别狂喜


“第一次合作就下 50 万美金的单”“小单刚走完,马上要 200 万的货,还催着尽快发”—— 遇到这种客户,很多外贸人会觉得 “运气来了”,但往往这就是骗局的开始。

去年驻卡拉奇总领馆就警示过一个案例:巴基斯坦有个客户,先给山东某机械公司下了万美金的小单,付款特别及时,还说 “你们的产品质量好,我要长期合作”。没过半个月,客户就说 “我接了个大项目,要 50 万美金的设备,但是资金要等项目款到,能不能 O/A 90 天(赊销,货到 90 天付款)?”

机械公司觉得“之前合作过,客户信誉不错”,又想抓住大额订单,就同意了。结果货发到卡拉奇港后,客户以 “产品有瑕疵” 为由拒绝付款,还偷偷把货拉走低价卖掉 —— 等公司想维权时,才发现客户提供的 “公司地址” 是个居民区,所谓的 “大项目” 根本不存在。

这类客户还有个明显的特征:对产品细节不关心。比如做轴承的,客户不问材质、精度、使用寿命,只问“最快多久能发货”;做服装的,不问面料、版型、色差,只催 “赶紧生产,数量越多越好”。更离谱的是,有些客户的经营范围和采购商品完全不搭边,比如 “房地产开发公司” 大量采购工业电机,“餐饮管理公司” 要批量买集装箱 —— 遇到这种情况,一定要多打个问号。

面对“爽快订单”,记住三不做:

1. 不相信 “首次合作就大额赊销”—— 新客户至少要收 30% 预付款,付款时还要核实一下付款账户是不是客户公司的公户,避免私人账户转账(很多骗局是用私人账户付款,后期不认账);

2. 不忽略 “经营匹配度”—— 通过中国信保查一下客户的资信报告,看看对方的主营业务是不是和采购的商品相关,有没有历史欠款、破产记录;

3. 不被 “催单” 打乱节奏 —— 订单量突然翻倍甚至十几倍时,先问清楚 “客户为什么要这么多货”“有没有真实的下游需求”,没核实清楚前,宁愿少发货也别冒风险。



“身份成谜” 要警惕


还有一类客户,你永远搞不清他的“真实身份”:联系只用 Gmail/Outlook 邮箱,没有企业邮箱;官网只有一页简介,服务器在国外,连个联系电话都没有;说自己是 “香港某贸易公司”,但查不到工商注册信息 —— 这类 “幽灵客户”,十有八九是空壳公司。

2023 年宁波某服装出口商就遇到过:一个自称 “香港 XX 贸易公司” 的客户,要订 15 万美元的羽绒服,说 “货发尼日利亚拉各斯港,我在当地有仓库”。出口商查了一下客户给的官网,发现是刚注册 个月的域名,服务器在巴拿马,就有点怀疑,但客户说 “我先付 5% 预付款,你放心发货”,出口商还是妥协了。

结果货快到港时,客户突然说“我在拉各斯的仓库出了问题,你把提货人改成 XXX”,还承诺 “货到后马上付尾款”。出口商没核实新提货人的身份,就改了提单 —— 最后货被提走,客户和新提货人都失联了,5% 的预付款连运费都不够赔。

贸促会浙江委员会总结过这类客户的“高危信号”:要么注册在香港、BVI(英属维尔京群岛)等离岸中心,要么是阿联酋、东南亚等地的 “非本地股东企业”(比如迪拜的公司,股东全是印度人,没本地办公人员);还有些客户频繁换公司抬头,今年用 “公司” 下单,明年就换成 “公司”,印章样式都不一样 —— 这些都是空壳公司的典型特征。

识别“空壳客户”,做好这三步:

1. 查资质:花几百块在“中国信保”官网申请调取客户资信报告,能看到工商注册、历史交易、诉讼记录等核心信息;如果是香港地区客户,还能通过“香港公司注册处”官网查是否有真实备案,避免碰到“无注册信息的空壳”;

2. 控物流:坚决拒绝客户指定的“陌生货代”,优先用自己长期合作的物流商,每一步物流节点(如装柜、清关、到港)都要让货代发凭证,临时变更提货人时,必须让原买方出盖章的变更函,且要核验新提货人的企业资质;

3. 拒模糊:如果客户连“具体办公地址”“近3个月的业务发票”都提供不了,哪怕预付款给得多,也别轻易合作——空壳公司最擅长用“短期利益”钓长期陷阱。

附录:高风险客户识别checklist(建议保存)

✅ 客户是否要求“全额赊销”且无预付款?(是=高风险)

✅ 货物流向与合同买方的注册地址是否一致?(否=高风险)

✅ 能通过官方渠道(如当地工商、中国信保)查到客户经营信息吗?(否=高风险)

✅ 订单规模与合作阶段匹配吗?(首次合作就超10万美金=高风险)

✅ 客户提供的营业执照/税务登记证,能通过当地政府官网核验吗?(否=高风险)

✅ 付款账户是客户公司公户,还是私人账户?(私人账户=高风险)



往期文章推荐:


专注外贸领域知识分享


外贸出口退税操作指南

外贸客户更愿意选择工厂还是贸易公司?

为什么要开发越南市场?越南市场开发攻略

外贸必看的国际贸易法规

外贸业务员必须收藏的国际贸易平台!

●外贸企业需要掌握哪些单证?

WhatsApp终极使用攻略:发现一切功能、技巧和隐秘功能

外贸独立站全套运营玩法,建议收藏!

●外贸人必须掌握的外贸营销策略和趋势


关注外贸独立站全球营销,分享更多外贸干货

   ↓↓↓    



点赞(12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服务号

订阅号

备注【拉群】

商务洽谈

微信联系站长

发表
评论
立即
投稿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