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境电商,从造富神话到生存困境。过去10年,跨境电商简直是"躺赚"的代名词。中国卖家靠着超强供应链,从亚马逊上随便铺货就能爆单,后来做独立站也能轻松赚钱,商品卖遍了全球各个角落。但现在呢?市场早就变成了拼多多的"血拼场":你卖9.9美元,有人敢卖8.9美元,利润薄得像张纸;打广告的成本涨得离谱,小卖家根本扛不住;平台规则说变就变,一不小心就违规封号;更要命的是,大家卖的东西都长得差不多,产品页面、关键词甚至图片都像复制粘贴的。最后,一大波卖家掉进了"疯狂铺货-花钱刷单-烧钱打广告-清库存亏血本"的死循环,日子太难熬了。


卖家思维VS品牌思维,差在哪?


其实这一切的根源,就是大部分老板只有"卖货思维",没有"做品牌的脑子"。传统卖家眼里只有销量,别人卖啥火就跟着卖啥,推广的时候只会堆参数,销量一掉就只会降价,最后全扎进价格战的泥潭里。但做品牌就不一样了,得盯着消费者到底想要啥,靠一个独特的"标签"在用户脑子里扎根。就拿ebike来说,做品牌的会想:城市通勤族骑ebike,怕啥?怕车身重搬不动,怕充电麻烦,怕价格太贵。那就在这些点上做文章,打造不一样的价值,让用户觉得"这就是我想要的"。比如ebike品牌Heybike,就没跟着大流做笨重的山地款,而是聚焦城市短途出行,一下子就抓住了目标人群。说白了,没品牌思维的叫"卖商品",有品牌思维的才叫"做品牌",这就是能不能突围的关键。

为什么跨境电商急需定位理论?


现在信息太多了,用户的脑子就那么点地方,乱七糟八的东西根本记不住。一个没清晰定位的品牌,就像往大海里滴一滴水,谁能注意到你?跨境电商之所以同质化严重,本质就是大家都没在用户脑子里留下独特印象。而其实我大学时学过一本讲定位理论的书,当时就觉得这套逻辑很有启发,现在看来,它简直是为当下深陷内卷的独立站公司量身定做的,定位理论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:竞争的终极战场,是用户的脑子。ebike品牌Heybike就是个典型例子,它没跟传统ebike品牌比续航里程、越野性能,而是瞄准城市年轻人"短途通勤+轻便易携"的需求,推出折叠款ebike,车身轻到女生也能拎着上楼梯,还支持快充。久而久之,用户一想到"城市通勤用的轻便折叠ebike",第一个就想到Heybike。这就是定位的魔力——让你的品牌变成用户有特定需求时的第一选择。

三大定位策略,助跨境品牌突出重围


1. 开创并主导细分品类

与其在大品类里跟巨头硬碰硬,不如自己开一条"小路"。Heybike就很聪明,知道传统ebike市场要么是笨重的山地款,要么是价格高昂的高端通勤款,就瞄准"城市短途折叠ebike"这个空白细分市场。它的产品折叠后能放进汽车后备箱,重量控制在20公斤以内,完美解决了城市用户"最后一公里"和"停车难"的痛点。咱们实操的时候,也得这么想:我的产品能在啥特定场景用?能解决哪群人的特殊麻烦?比如露营爱好者需要便携的户外装备,那ebike就可以做"露营专用轻便载货ebike";宝妈带娃出门不方便,就做"带安全座椅的亲子ebike"。把一个小需求做透,把资源都砸在这上面,用户一有这个需求,自然就想到你。

2.关联定位,借势上位

要是实在想进成熟品类,那就得"抱大腿"借势。核心技巧就是:看看行业老大的优点里,藏着啥天生的缺点。比如某知名ebike品牌主打长续航,续航能到100公里,但正因如此,车身做得很重,价格也卖到3000美元以上。这时候新品牌就能说:"我是给日常通勤10公里内用户准备的",把续航控制在50公里够用就行,车身减重、价格降到1500美元左右,主打"轻便实用、性价比高"。就像Heybike早期进入市场时,面对续航超强但笨重的竞品,它不强调续航第一,而是关联竞品"重"的弱点,突出自己"轻量折叠"的优势,让用户一下子就能明白"你跟它不一样,更适合日常通勤",这样就能在成熟市场里撕开一个口子。

3.聚焦差异化价值

在大家都长得一样的市场里,只要有一个点跟别人不一样,就能活下来。这个差异可以是技术上的,比如用了啥特别的轻量化材料;也可以是设计上的,比如折叠方式更便捷;还能是服务上的,比如提供上门维修。Heybike就抓准了"折叠便捷性"和"智能化"这两个差异点,它的ebike采用快速折叠结构,30秒就能折好,还配备了智能显示屏,能连接手机APP查看骑行数据、电量。营销的时候就喊"30秒折叠,通勤快人一步",一下子就打动了那些赶时间、怕麻烦的城市白领。关键是找到一个能让用户记住的差异点,然后产品设计、推广宣传都围着这个点转,让用户一想到这个点,就想到你的品牌。

定位落地四步走

定位不是喊口号,得靠实际运营落地,分四步走就行:

第一步,摸透用户心思—别只搞问卷调查,多去社交媒体、产品评论区看看用户真实吐槽,比如"ebike太重搬不动""折叠太麻烦""充电慢",这些才是真痛点;

第二步,定个响亮的定位—用一句话说清你是干啥的,比如"城市通勤族的轻便折叠ebike";

第三步,所有动作围着定位转—产品开发要突出轻便折叠,图片要拍通勤场景(比如地铁站、办公室楼下),写Listing要强调折叠速度和重量,打广告也要对准城市白领;

第四步,坚持住别瞎改—定位得慢慢在用户脑子里扎根,不能因为一两个月销量不好就换方向去做山地ebike,但也不是一成不变,比如现在用户关注智能化,就可以在APP功能上多做升级。

从卖家到品牌,是蜕变也是新生


跨境电商的下半场,靠铺货赚快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,现在拼的是能不能在用户脑子里占个位置。Heybike的成功就证明了,中国ebike品牌不用靠低价内卷,只要定位准、会创新,照样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。定位理论不是万能的,但没定位的品牌肯定在红海里熬不下去。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别想着做"所有人都喜欢"的平庸货,要做"某群人离不开"的精准品牌。等你的品牌在用户脑子里有了独特的位置,你会发现:打广告不用花那么多钱了,用户会反复买你的东西,也没人跟你死磕价格了——这才是跨境电商能长久做下去的道儿。从今天开始,别再一门心思铺货了,用定位好好做个品牌,下一个Heybike可能就是你!

想要获取独立站的延伸资料/完整思维导图/工具包,只需扫描下方知识星球二维码领取,加我微信进行加入独立站交流分享群。


图片



点赞(1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服务号

订阅号

备注【拉群】

商务洽谈

微信联系站长

发表
评论
立即
投稿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