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产品,被严重低估了。 

亚马逊平台上占据了大半江山的中国卖家就是最好的证明。 

不过也仅仅是在亚马逊上。

原因很简单,我们的供应链冠绝全球,但我们的品牌宣传和渠道能力,跟外国同行比真的差的的太远了。 

更可怕的是,大部分的中国卖家还在死命地宣传自己的产品有多好,价格有多低。 

从终端消费者的角度上来看,纯属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,没有任何意义。 

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到底是应该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做B2B外贸,还是烧钱投放广告做跨境电商?

说实话,任何战略问题都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。 

要想出海成功,你得先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:

1.你的启动资金有多少? 

对于B2B渠道来说,最大的成本是养销售团队。 

从好的角度讲,国内的外贸人才严重过剩,搭一个3-5人的小团队其实花不了多少钱。 

即使你想要深入本土渠道,到海外去找专业的销售代理,因为工资和订单挂钩,整体投入相对来说更容易把控。 

当然缺点也很明显了。因为销售是一个关系生意。不管是前期的团队培训和磨合,还是后端的合同签署,销售周期都是非常长的。 

如果你的预算并不少,且需要马上看到结果,只在B2B渠道投入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 

而C端的跨境电商就是另外一个极端了。 

起量极快,甚至可以用天数来计算。只要你广告投放的ROI能够跑正,一个月搞个几百万的流水是再正常不过了。 

不过C端真正的坑,其实是测品的投入和可持续性。 

不管你在哪个平台投广告,也不管你卖的是什么产品。对于一个全新的市场来说,你都要花足够的预算去测试出爆款产品和素材。 

不准备个大几十万的测品成本,你连C端起量的门槛都达不到,爆不爆款跟你也没什么关系了。 

即使你测出了爆款,既要防备同行的跟卖和抄袭,又要焦虑平台日益上涨的流量成本。

大几百万的流水到底能不能挣出利润,这利润又能挣多久,都是一个值得大家好好把握的问题。

2.你的技能树是什么样的? 

不懂业务的老板,团队越强,死得越快。 

道理很简单,生意的基本逻辑你都搞不懂,你怎么招人?你怎么管人?就更别说跟同行竞争了。 

所以,作为老板,如果你有相关的贸易经验,别眼馋人家做跨境电商的,深耕B2B渠道最后赚的可一点都不少。 

不管是国内电商还是跨境电商,电商的核心还是流量运营和用户体验。 如果你的团队有互联网背景,那做C端电商就有天然优势。

即使国外的平台算法不一样,但相似的底层逻辑,还是能让你快速上手赚到自己在跨境电商上的第一桶金。 

不管是to B还是to C,没有好的赛道,只有合适你的生意。 

技能不匹配的硬干蛮干,大概率会死得很惨。

3.你的现金流如何? 

跨境电商说到底还是实业。 

只看流水和利润不看现金流,分分钟你就死在黎明前的黑暗。 

如果你的启动资金已经很紧张了,也没有大规模借贷的打算,老老实实做跨境电商平台的卖家是最好的选择。 

即使我刚才提到了跨境电商的前期投入成本很高,但好在海外电商平台的账期都比较短。 

只要产品能在平台上卖得动,你的现金流就能快速回正。然后你就可以进入二次进货和投放的良性循环了。 

即使你运气不好销量惨淡,因为C端不需要大规模备货,最终的损失也不会太大。 亏损的上限也就是测品的推广成本和产品采购的最低起订量。 

而B端就完全不一样了。 特别是如果你还想要入驻海外商超这种渠道,真的就是个大资金盘的生意。 

不说一些七七八八的罚款和巧立名目的费用,单说90-120天的超长账期,就足以拖垮大部分中小企业了。 

当然海外商超也不是一无是处。 

除了更强的订单稳定性和高流水,产品入驻本身就是你品牌最好的社交背书。 

你想想,一个入驻了沃尔玛和Costco的出海品牌,反向再去做C端跨境电商,在销售方面肯定是无往不利的。 

这中间的资金风险之大,只能说大家自己要谨慎把握了:

风浪越大,鱼越贵。


总而言之,出海战略还真不是纸上谈兵。
找不准自己的生态位,小心一出海,就出局。

供应链/品牌出海资源对接

欢迎有需求的老板+V: yztfc123



点赞(13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服务号

订阅号

备注【拉群】

商务洽谈

微信联系站长

发表
评论
立即
投稿
返回
顶部